|| 您好,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曲阜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史资料  
简述孔子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07.12.05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孔子德行高洁,学问渊博,其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它早超越中国国界,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中心的重要遗产,在国际上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一生勤奋地追求真理知识。《论语》“述而”篇论述,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去将至之尔”意思是说楚国大夫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子路当时不好回答。孔子听说后: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呀,发愤起来忘了吃饭,快乐得忘了发愁,简直不知道衰老就要来到了,如此而已。这是孔子表示自己立志大道,追求学问而忘记一切的决心。他第一个兴办私学,把文化知识普及到民间。他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赏识人才。他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师生间有着亲切深厚的情谊。他曾经必自内心地喜悦:“吾党小子狂简,裴然成章”,这在《论语》公治长篇中论述,意思说说:在吾家乡的那些学生们走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又都裴然可观。他也曾满怀希望地预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这是在《论语》“子罕篇”中论述的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教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期望着人类一代比一代进步,尤其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论语》“卫灵公”篇中论述,受教育不能分贵贱、贤愚机会等等,这面旗帜不仅对两千五百年所谓“学在官府”由贵族垄断文化知识的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空前的。
  教育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未来建设者,是为了人类的天能生活得更美好。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要重视教育,培养接班人。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或者说优良传统是强调德育德才兼备,始终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这个位置是摆得很对的。今日,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要实现科学现代文明的进步,各项工作要有人去做,没有高尚品德和才能,各项艰巨的任务怎能完成?德育的重要性是古代有远大政治眼光的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的。他曾经根据学生们各人所长,将教学内容分作四科,其中德行列于第一科。孔子曾批评有才无德的人,认为这样的人不是观也《论语》“泰伯篇”中论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意思是孔子说来人有周公那样完美的才能,只要他骄傲吝啬,那别的也就不足观了。孔子忠告青少年应先端正品行然后去学习文化知识。《论语》“学而篇”中论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该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青年后生在家应该孝顺父母外出应该尊敬长者,办事当谨慎讲话要守信,博爱大众并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依此可见,孔子确是把人的道德行为提到高于一切的位置。”
  孔子的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是对道德现象进行哲学考察和理论概括。任何道法都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把提高个人的品德知识同担负着治国平天下的重任紧紧结合起来考虑的。春秋是乱世之道。孔子曾对他的学生子路叹息道:“由知德者鲜矣”,孔子处于这样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现实世界,一生都在“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反潮流精神大讲仁义道德。孔子的伦理道德观较之于周代伦理道德观有着明显进步和丰富得多的内容,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孔子除对周孔进行修正,补充完善外,还首次提到了“仁”这一崭新的道德观念,并把它作为自己全部伦理观的核心。
  “仁”字自古以来就有。《尚书・金滕》录周公祷告辞:“予仁若考”。《国语・晋语》篇中所谓:“爱亲之谓仁”这两个“仁”字的含义都是孝顺祖先,孝顺双亲的意思,这是古代宗法社会思想意识的反映,“仁”表示一种对自己家里的长辈的爱的意识。
  孔子讲的“仁”却第一次突破了血缘家族的关系的狭窄范围,走向广阔的领域,赋有全新的深刻的多的含义“仁”字再解释,再发明权属孔子的,在《论语》中有100多处讲到仁,这也是孔子哲学的核心“仁”即“人爱”。这里不再阐述。《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樊迟两次向老师请教,怎样才算可以实践了“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论语》“颜渊篇”中论述,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他人”。仁在《论语》“子路篇”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热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说樊迟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在家闭居态度恭敬,处理事情严肃认真,对待他人忠诚老实,即使到了夷狄之帮也是不可以抛弃的。”但这里孔子所讲的“爱人”、“与人忠”就只是爱自己的亲居或忠于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爱人”不光指爱周围的人,还要爱全体人民、爱全人类;“与人忠”,不但对国内的人好此给他们办事要忠心可靠,而且到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国家,对那里的人民,同样要讲信义。这里的“仁”就是孔子重民爱民思想的具体体现,“仁”字寄托了孔子宏伟的政治思想。
  《论语》“阳货篇”中论述:子张问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就是说:“子张向孔子请教仁德”,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可以算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对人恭谨就不会招受侮辱,侍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很好地使役民众。
“仁”是孔子提出的人的最高德行标准,包括人的各种好的内心品德《论语》“雍也”篇中论述:子曰“人直生也直”。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生存应该是靠正直”。不能虚为《论语》“学而篇”中论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就是说:花言巧语,伪装伪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在《论语》“子路篇”中论述:“刚、毅、木、讷、近仁意思孔子说: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谨的人近于仁德”,而且在《论语》“雍也”篇中论述道:“仁者先难,而后获”意思说:有道德的人,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同时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还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义而且富贵于我如学云等等等等,就是教导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可以委以治国平天下,行仁义于民的重任。
  孔子批判地继承了春秋时代的“重孔”思潮。以“仁”为核心,并为我为我们摆正了“仁”与“礼”即内容与形式的主从关系,他认为如果没有仁,没有好的思想作主导,就不可能正确地执行礼制,由仁到礼,由仁释礼,可以看出人道主义思想的萌芽,可以看出人类在思维能力加可喜的发展与进步。
  为了使社会上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和睦相处,孔子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礼法总原则:“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和”就是要遇事处理得恰当,不过分。对大家都合适,可以接受。“和”就是人与人之间要按一套规定的行为标准(礼)来行事,“以礼节之”,人与人之间才能互相体谅,和睦共处。但是,孔子又讲,这个“和”是讲原则的,并不是一味地,不问是非地苟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这个“和”意味着互相团结,而不是勾结:“君子团结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提出这个原则,提倡这种风气,对当时那个纷争不休的乱世,确实可以说是一剂良药,起到降温、清心、安定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缓解各种矛盾。这条“和”的原则,在今天看来,也有着积极意义:人和人之间应当在正确思想基础上团结友好;一个团体内部,一个国家内部以及整个人类间,都应当讲求和谐。
  孔子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积极问世,提倡人们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地高尚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陶冶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孕育着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孔子主张关心民瘼以德服人,反对横征暴敛,残害百姓。孔子认为只有这样,社会才有安宁、进步。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为政》)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孔子这种为政以仁、为政以德、爱民恤民的的思想到孟子便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即民为邦本的思想。早期儒家的仁致爱民、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种思想的继续。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亦是从儒家学说中提取民主性精华的结果。
  孔子以定定社会为已任:“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这是十分高尚的志向!这话就是我们常说的为全体民众服务。孔子还说到为政者要做得使“近者悦,远者来”(《子路》)。意思是讲国境内、外都要修明政治,国内的人高兴,国外的人也愿来投奔。当然,当时所谓的“国”,是指各诸侯国,古人不知道世界之大还有七大洲五大洋。孔子把道德和政治紧密联系起来的许多独创的提法,使他既是当之无愧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又成为卓有建树的伦理道德学家。
  孔子不否认天命,但很少确切去讲什么是天命。孔子对待鬼神以及诸如此类事情的态度,带有鲜明的非宗教、非迷信色彩。他从不去宣扬这些东西,而是引导人们首先是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现实,重视人世间的事。世界几大古国,几大文化体系中,只有中国孔夫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最脚踏实地、面向现实,最重视人际关系。
  孔子非常理解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他注重人的自我修养,通过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操守,研究并更合理地制订社会上各阶层人的道德规范,来调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的行为服从于一定的社会秩序。孔子企望通过对人的道德教育来使风俗淳厚、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文明所作出的独特而卓异的贡献。
  总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道德之心――小而言之,关心他人;推而广之,治国安民――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这种好思想却绵延至今,深深地美化了中国人民的心灵,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市政协原副主席  孔德班)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曲阜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0039806号-1
地址(ADD):曲阜市春秋路一号    联系电话(TEL):0537-4498415   传真(FAX):0537-4498415
E-MAIL:qfzxzfb@163.com   技术支持:麦田网络